爱体育新闻
半岛彩票金融投资江子骞:金融数字科技海外趋势及投资机会
近期,金融科技暖风渐进,伴随金融机构常态化监管、注册制改革深化,相关金融IT基础设施也将迎来新一轮更新换代需求;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金融新创直接受益。同时,财富管理的机遇也驱动着头部券商持续强化科技投入,智能投顾等创新产品逐渐推广,金融科技行业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
目前,海外金融数字科技发展趋势如何?金融数字科技投资哪些方向值得关注?最近,钛资本邀请到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投资总监江子骞进行分享,以“金融数字科技海外趋势及投资机会分享”为主题。江子骞拥有上海财经大学MBA学位,是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成员。他先后任职大智慧、汇付创投,长期关注以数据和技术驱动的企业服务、金融科技企业,及半导体领域。投资案例包括法大大、金海通(603061)等,关于金融数字科技的未来发展走向有其专业的见解。本次分享主持人是钛资本钟晓昀,以下为分享实录:
当下环境中,金融科技其定义也在不断更新。从狭义角度来看,金融科技不是一个非常热门、受到资本关注的领域,但从实际的金融机构IT投入来看,它还处在持续增长阶段,某种程度上,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金融科技的定义,获得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抓住投资机会。
海外web3.0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非常火热。在中国,线下移动支付和线上交易已习以为常,海外公司正在快速追赶,甚至在部分领域和模式有所超越和创新。
回看中国金融数字领域,已看不到太多金融模式上的创新,更多是一些科技手段创新,尤其这几年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状态。在相对存量的竞争里,如何获得差异化的优势?
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机构对于当下的新兴技术领域会非常热衷,尤其以大模型为代表;另外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最近农行推出了国内银行业的第一个大模型应用ChatABC,产业也希望银行通过嵌入更多C端和B端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跟用户建立更深厚的绑定。
纵观全球,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是比较特殊的,目前已经告别了金融的创新,也非单纯的技术领域创新,更多是场景跟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上以切入到产业数字化领域为主导。但在海外,更多的还是围绕金融机构、金融模式上的创新。
以一些创业公司为例,美国企业和机构都非常关注的创新方向:美国围绕B2B的支付手段衍生出非常多的创新模式,同时支付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线上移动支付,类比中国的花呗,在海外就变成了先买后付的模式。在海外,没有大而全的集中式平台,也没有大而全的统一金融机构,所以企业会专注在自身领域上进行创新。
为帮助C端实现快速线上转账,以产品整体的交易量包括输入贡献为标准,目前来看可能是Paypal最大的一个增长潜力点。在B端支付的基础上,为帮助中小企业对自身现金支出及收入实现更好的对账,达到支付流程自动化,会更偏向于财务管理。这几家企业也是类似帮助企业在B2B的支付端能够更好的做一些服务,也可以有一些嵌入式的金融产品,很多的科技领域创新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支付模式的产生。在海外支付的费率也比较高,这些产业链公司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基础。
欧洲市场更多会关注绿色金融应用,比如greenly,做了一个面向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平台,基于用户购买的产品,能够精准计算出碳排放量,而不是单纯地做碳排放的咨询金融投资。围绕碳排放和管理,国内这两年出现了很多创业公司,但更多是停留在咨询层面,很难帮企业真正做好绿色金融场景的实现需求。
在东南亚有很多新兴的数字银行,例如,Unoasia总部在新加坡,但是在菲律宾有其自身的数字银行牌照,目前也已成为菲律宾比较大的数字银行机构。在特定场景下帮助企业跟消费者实现金融模式的链接。如ideal是一家印尼的贷款服务商,可以帮助用户相对更便捷地获得抵押贷款的东西,这背后也看到了很多在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把相应的方法论移植到东南亚,相较而言有挺多机会可以给到中国的科技企业来做出海的动作。
在北美和欧洲,支付科技是相对热门的领域,受疫情影响,大家对于支付手段的线上化有更迫切的需求,海外其他TO B的线上支付化更加灵活,很多初创公司在B to B的支付模式上做了很多创新,帮助交易环节降低成本,减少欺诈以及财务管理、现金流管理等等。同时具有大量embedded finance嵌入式金融的机会,因为很多交易平台需要切入交易的环节,相应的科技公司搭建平台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链接,近几年海外涌现了不少创新和投资领域。
在非洲,围绕数字银行的新兴金融领域是一个非常迅速的增长点,因为当地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银行便成为他们快速追赶、实现金融数字化的手段。回溯亚洲、东南亚市场,不但在复制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移动支付、B2B,并且一些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当地做投资和业务拓展,提高发展速度。
海外更多聚焦在支付方式的升级上,不局限于与国内类似的线上移动支付领域。海外支付的主体,尤其在B端和B端之间以及支付方式上的创新,类似先买后付的形式,某种程度上一些金融模式的创新已有流行趋势,不是单纯模仿中国的道路,而是打通自身的创新领域。另外海外突出的绿色金融板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中国的金融数字科技已经有融合发展趋势,总结来看有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属性的步调相对一致,变成了一个大的结合体,可以帮助中国的银行业成为了解全社会的链接器,链接的效应可能超过了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二是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类似过去几年比较火的元宇宙,很多金融机构有非常敏捷的动作。三是基于前面提到的链接器和开放银行的价值,数据背后能够产生的数据价值,金融科技已不只是帮金融机构做IT服务,而是围绕金融机构做业务领域相关的技术,同时满足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场景的需求。当然,金融机构在其自身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在不断加强。在中国,金融数字化跟产业数字化越来越融合,三个驱动因素也让这些领域融合变得更加不可分离。
海外支付模式的创新,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一是入境,二是出境,入境产品涉及到最近在海外非常火热的先买后付。如果单纯将海外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搬到中国,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国内金融机构监管不佳,同时消费者对于金融创新的认知不足。从消费者视角来看,线上交易、转账,包括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已经是非常扁平化的状态。
中国的企业开始将新的模式陆续输出到海外。金融模式的创新,目前在中国显然不算是好机会,但围绕技术领域的投资或出海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尤其在海外,各种领域的金融创新还在持续优化,可以推测:中国的科技企业具备十足的经验,在海外肯定有一定优势。
中国的金融数字科技会出现一些投资热点,首先是数据要素,比如围绕二级市场做投入,加上chatGPT的带动。需要关注的是,早期围绕数据的投资是To B的企业,这些数据企业更多还是做一些苦力活,不具备可持续性。当下出台的政策可以帮助供需双方对该领域有更好的认知。不过,数据是否需要进行保护?数据流通具体怎么操作?原本没有规则?这些需采取明确并直接的方式去完成,间接来看,围绕数据产业的刚性需求就会增加。
其次,之前围绕各领域的数据价值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挖掘和探索,很多垂直领域会有大数据的应用解决方案。从去年开始,国家顶层认为,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它会效激发企业投入,把围绕数据的部分规模化,这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数据资产化的因素,数据资产化成立之后,无论是企业供给方还是需求方,对于自身的数据投入和产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核心还是政策引导帮助数据产业形成业态,某些银行给企业做新的授信时,数据资产也可以成为一种授信基础。
其一,数据要素的产业链。这些科技企业服务的领域主要在金融领域,也慢慢延伸到能源军工、电力运营商。如果企业本身具有投资价值,做好金融之后,将这些场景复制,成为金融数字科技领域的缩影。当一家优秀的科技企业既能够立足金融,又能够延伸到更多行业,那这个企业的技术产品会比较扎实,是判断其投资价值的基础。
其二,场景+人工智能。结合当下OpenAI发布的chatGPT会代表的相关产品,金融机构一直在做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模式还存在局限性。中国的金融机构比较关心场景和产业的融合,目前来看它肯定不是增量市场,更多是存量市场。增量市场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务机会,牵涉到C端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让这些场景跟金融机构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增量领域的突破,这类企业对金融机构有非常好的业务获得价值。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于金融科技企业的定义未必精准,有些金融科技企业可能深耕在自身的场景产业做的比较好,它可能是一家SaaS企业,可能是一个交易平台,基于其垂直价值就会吸引到金融机构对它们投来关注。
最后总结一下,新能源和新兴制造业这两年已经从下滑趋势,逐渐走向上升阶段。未来To B端在AI大数据、区块链方面,幅度会相对小一点。
从趋势来看,我有三点预测:首先,今年会出现比较好的反弹,围绕To B领域的投资会再次受到国内投资方的关注,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政策和技术的突破会带来To B企业的付费意愿显著增强,此前因为投资景气度下降,支付方的意愿会降低,如果买单方意愿提升,这才是从本质带动科技企业获得增长的基础。
其次,虽然近两年狭义的金融科技企业实际获得融资的机会比较少,但还是有机会看到,软件企业不存在上市障碍,只是大家此前对金融科技更多定义在金融方面,软件科技企业上市从来没有所谓的阻碍存在,中后期的金融科技企业会在三到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依然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能够赋能客户业务和效率增长的to B企业如果具备一些AI基因,将获得较多的资本市场关注。AI是赋能的手段,需要更多的场景和产品支撑,在AI场景产品里,会更偏向能够深耕产业、以科技为基础的企业。
A: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务实,现在一、二级市场联动的效应非常火热,最近金融科技结合chatGPT这波浪潮,带来了不错的股价表现,恒生市值又重回高点了,有一些AIGC的平台会获得资本追捧,这对一级市场有很好的正面作用。有些投资人会再次看看早期科技企业的投资机会,因为二级市场有一定的情绪作用,它能够反映短期的热潮。但是这个市场能不能起来?结合前面提到的融合效应来看,目前这些科技企业可能是一个狭义上的金融科技,更广泛地去看金融机构400万亿的资产。其中有非常多产业互联网、B to B交易平台、 Saas企业,包括B端自身特殊的场景,也许是工业互联网企业,但结合数据价值,就会跟金融机构产生新的合作火花,肯定会对一级市场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因为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效应比较明显。
A:科技金融实际上是金融业务,就是现在每个银行都在做科技金融,本质上是基于一些科技手段做金融授信业务,本质是金融相关的生意。金融科技落地在科技,其实就是做软件相关的生意。
A:在欧美,我们的确发现这两年除了web3.0之外,围绕To B的支付场景非常火。因为在海外,一方面,我可以做金融的生意,也做技术公司,所以就会有非常多的机会;但国内更多是做围绕B端的资金管理,或是企业的现金流管理,To B这几年跑得最好的是分贝通,基于企业的差旅,做了中国版企业虚拟信用卡的概念,但毕竟国内不太鼓励金融创新,所以在To B支付方面,目前来看机会不太多。
Q4:最近金融机构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把人民银行、银保监都收纳进去,但证监会没有被并进去,未来二级市场是否还会做一些改革或者变动?对于金融行业和强监管行业,还有顶层监管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A:金融的监管在国内只会加强,目前无论组织架构上如何调整,在中国还是需要在金融领域加大监管力度,我有几点分享。
第一,监管力度会加强,所以围绕金融相关的事情可能不能再碰,但是创新企业可以碰数据,同时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否则会面临严厉的惩罚。第二,既然是强监管时代,银保监会包括证监会,会给科技企业在监管科技领域带来一些机会。无论是帮助金融机构做顶层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管、制度梳理,还是组织架构设定,以及特定化的监管科技产品,这也会给一些在监管科技领域做科技创新的企业很好的机会。第三,券商可能相比银行、保险的科技投入较少,但是这两年券商大投入也在显著增长,相比保险在To C领域,会有更多机会存在。
Q5:过去几年,海外在监管科技算是金融科技里比较热门的赛道,但因为过去环境比较偏金融、偏资源型,所以在监管这一块,市场化的机构比较难看到。您如何看待监管科技?
A:这两年国内的监管科技企业获得了一些融资或者投资,因为那些科技企业更多还是服务在全行业或者整个集团体系列,所以不会做得太轻松,但是这是大势所趋,尤其To B的科技企业,需要给足耐心和时间,监管科技这个赛道比较小众,目前来看,对于一些技术发展的热点半岛彩票,我们更多持有保守的态度。
同样是在困境中找机遇,钛资本为什么一直坚守在金融科技赛道?一是钛资本金融科技团队成员都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员,对金融有较为深度的理解;二是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要发展,金融本身也是跟经济高度耦合的工具和手段。所以,金融行业并不会因为一些政策变化就发展滞后。
另外,从科技的角度来讲,相对其他行业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由此表明,它其实是科技最好落地的一个场景。同时,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值得探索。未来,钛资本将陪伴优质的金融科技企业不断发展,持续攀登。返回搜狐半岛彩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