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体育新闻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金融理财十篇半岛彩票

2023-07-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发展势头良好,且与之前相比,家庭投资的水平明显提高,但究其实质而言,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大部分中国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对金融投资普遍存在不认可、不信任的现象,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冒险行为,担心投资风险会导致自己出现损失。这些家庭更希望能将资金转移到收益明显、更加安全的国债、银行存款等方面。在这种错误的思想下,家庭理财、保险等新兴投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明显。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此类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

  投资行为不规范是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的主要特点,在股市处于“牛市”时,股民会大量的将储蓄资金投入到股市中;当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大量的资金又会回到银行。这种双向的资金流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涉及其他投资项目。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家庭投资具有明显的短期投资行为,只注重眼前利益,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尝试“全身而退”。在这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下,导致金融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了经济不稳定的隐患。同时,部分不法者借助金融投资的漏洞,恶意操纵金融走向,增加了家庭金融投资风险。

  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是解决家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并且在现阶段的金融投资行业市场中,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明显的。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政府为有效解决当前国企融资难的问题,对金融行业中的投资行为进行引导。这种方式下,国有企业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融资,但如果政府干预行为过多,会导致市场难以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变化,最终引发金融商品大幅度变化的现象。因此,应该规范政府干预行为,在干预之前,能正确分析干预的范围与限度,保证干预能解决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又确保市场能始终保持活力。例如,可以引导政府转变自身行为,由“管理商”转化为“做市商”,成立“政府平市基金”,对于出现资金问题的金融投资企业进行补助,维护金融市场的基本平衡。

  公司是推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金融深化在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应重视企业的管理。当前,我国市场监督机制落后,其中存在许多空白,这一导致大量不具备融资资格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种现象大面积产生,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要素,因此,国家应该重视上市公司管理,降低其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例如,在上市管理中,政府应定期核查上市企业的账目,要求企业能解释账目中的不明确项目;确定企业形象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社会声誉、财产状况,向社会公布形象良好企业名单,并督促其他公司向形象良好型企业转变;若发现管理效果不明显,可以在法律层面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维护金融投资市场稳定。

  不科学的家庭投资行为会也是引发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导致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幅度变化较大,增加了不稳定风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引导,使投资者能充分了解不同融资市场环境,为理性投资奠定基础。

  在金融市场引导过程中,政府应该提高投资者对金融投资行业的认识,通过概念介绍、案例分析,使投资者能简单认识到当前金融市场的现状,了解自己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其次,应开展金融市场商品介绍,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是较为常见的金融商品,但同时,保险、实物投资等也属于金融投资的重要形式,应该使投资者正确认识到不同金融商品的特点与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要求合理选择投资内容,逐步改善短期融资行为,减低投资风险。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增强。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青睐。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要想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明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金融投资收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完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金融理财商品,以便获得收益。投资收益是指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投资所起的收益回报。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经营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金融投资收益越高,其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金融投资收益越小,其风险性就相对较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在最小的风险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投资收益与风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收益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已经深入到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今的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收益,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为此,投资者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投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比较盲目,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够深,以至于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投资风险。为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并针对投资风险做好评估。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影响收益因素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在债券金融工具的投资中,投资者要针对影响债券收益的风险进行相关的分析,主要包括利率变动、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等风险。投资者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同时投资者在选择金融投资工具时也应当对各种投资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对确定选择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分析、投资技巧的了解。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市场的优化匹配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完成。金融投资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2]。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径,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倡导政府合理干预,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投资者以及机构行为,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有效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投资多样化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在了解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水平以及风险之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投资工具进行多样化选择,避免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风险分散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时,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达到减少整体经济损失的目的。例如,某投资者手中有80万现金,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将40万现金存入银行,将2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剩下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稳定相高、收益良好的债券,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

  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投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防范风险、科技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防范的投入,同时密切关注当前金融违法犯罪的最新动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金融风险尽管无处不在,多变突发,但如果深入研究,通过解剖具体个案,互通风险信息,全面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就能认识和把握形形的金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为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危害性,在取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多样的,针对投资环境需要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来规范投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则要不断加强自身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在投资中把控风险,有效的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是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包括行为学、心理学、金融学、决策学、经济学等。相比于传统的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多,分析的情况也更为复杂,往往能够解决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行为金融学理论与传统金融学理论在研究假设、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存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充分的认识行为金融学,了解这两种金融学理论之间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之上的,但是在现实中,这一假设很难反映出实际的情况。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理性不具有普遍性,即人是具有理性的,但是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将人的投资决策过程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并将这种心理过程划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人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投资者个体的心理偏差,这种偏差的普遍性会导致金融市场的群体偏差,这种群体偏差最终会导致群体的决策偏差,并使资产的定价出现偏差。所以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人在决策时的不理性会导致资产的定价不能真实反应资产价值。

  传统金融学的另一假设是市场有效。但是市场有效这一假设也不符合现实情况,市场有效假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缺陷:

  第一,假设上的缺陷。市场有效假设认为市场中的价格不存在操纵成分,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价值。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以及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价值,而且在市场中,价格操纵的现象是时常发生的。所以,市场有效假设是存在着一定缺陷的。

  第二,检验缺陷。市场有效的假设是无法得到验证的(Fama,1991)。这是因为市场有效性的检验需要运用预期收益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估计未来收益,只有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相一致时才能证明市场是有效的。但是预期收益模型的建立是以市场有效为基础的。当用这样的模型来验证市场的有效性时,就陷入到了这样一个逻辑错误中去,即:市场的有效性需要用到预期收益模型来验证,但是预期收益模型的建立首先要假设市场的有效性。所以市场的有效性是无法得到验证的。

  第三,套利的有限性。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可以促使价格真实地反映价值水平。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套利行为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首先,套利行为的发生需要类似的替代品以及卖空机制。在实际情况中,股票的替代品是很难找到的,另外卖空机制也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其次,套利者往往了解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但是套利者很难确定噪音交易者不正确的理念如何表现出来。最后,套利行为的发生是以一定的成本作为代价的。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是在市场不正确的情况下,套利行为也要发生一定的成本。

  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效益理论利用的是效用函数,但是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则用价值函数来代替传统金融学的效用函数。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函数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投资者的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投资者的财富。所以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不是以资产组合为出发点而是根据资产组合中各个资产的损益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决策。而判断各个资产损益情况的标准,不同的投资者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值的确定要依据投资者自身的心理价位。

  第二,价值函数的表现形式是一条S型曲线,凹进去的部分代表着盈利,凸起来的部分代表着亏损。这样的表现形式也表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着位置效应。当投资者处于盈利情况下时,投资者往往愿意出售股票赚取利润,这时的投资者便是风险规避型。当投资者处于亏损情况下时,继续持有股票,这便是风险偏好型。

  第三,投资者价值曲线并不是对称的。投资者由于损失导致的失落程度大于同等金额的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这就说明,相比于盈利,投资者更不愿意亏损,投资者对于亏损的敏感性更强。

  行为金融组合理论将资产组合成金字塔的形状,这种资产组合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层状的结构,每一层的资产都有不同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报酬。金字塔的底层风险小,收益低,可以起到防范风险、保全资本的作用。金字塔的高层风险加大,收益较高,可以用来赚取更高的利润。然而,传统金融学理论中的马柯维兹均方差组合,是一种风险厌恶型的资产组合方法。这种资产组合方法将资产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只考虑不同证券间的协方差。这两种资产组合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行为金融组合理论与时下流行的在险价值资产组合方法较为一致,更符合实务操作。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从投资者的行为角度去研究资产的定价是十分重要的。行为学家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MP),这与传统金融学当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有很大的区别。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信息交易者也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是理性的。噪音交易者则会犯一些认知上的错误,这种交易者类型是不包括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所以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传统金融学解释不了的现象。例如开放式基金的高比例赎回现象,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很难去解释,然而,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则能够合理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对亏损更加敏感。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况时,盈利的边际效用在下降,投资者卖出股票赚取利润的动机更强。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况时,由亏损带来的负的边际效用在降低,投资者更愿意持有股票。这就是所谓的“前景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开放式基金的高比例赎回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处置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投资者决策的不理性,如表现在股票市场上的盲目地追涨杀跌行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逆向操作便可以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另外,行为金融学当中的认知缺陷、风险偏好变动等理论都能够给我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发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行为金融学比传统金融学更加贴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否定,传统金融学是先从规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然后再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验证金融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所以说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不能说成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中,曾遭受到了来自传统金融学家的不屑,传统金融学家认为行为金融学已经走上了歧途,过分注重投资者的行为,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但是事实证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给我们在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在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时,不能迷信权威,要抱着疑问去学习。其次,金融的研究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讲本本主义,要注重金融的创新。

  2.3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许多我国独有的特色,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经验可能并不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措施。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战略的现实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之处,我们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转变,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第二,具体问题研究中的现实化。具体提问题的研究要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样的问题研究才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对策才更有效。

  通过比较分析传统金融学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存在的不同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创新之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行为金融学,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帮助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行为金融的思考则有助于加深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导。

  [1]沈莉.股票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与应用[J].前沿,2014,Z2:114-115

  [2]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西南金融,2013,8:66-67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半岛彩票,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我国国内居民年收入总值不断上升,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同样如此,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之下,互联网与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急速上升,从而促使了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了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在传统金融行业以及金融衍生品行业的基础上,通过包装、上线、组合、营销、推荐等方式,使其呈现在众多投资者的视野当中。虽然互联网金融极大的方便了当代我国投资者、借贷人的个人需求,也促使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了更加广泛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互联网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监管缺陷,从而致使了大多数投资者或借贷人在参与网上投资,或借贷时承受了较大的风险,无法通过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产品所能够带来的利润加以弥补。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减少了当前我国投资者与借贷人利用上述平台从事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国家、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但是,作为一家企业或者一名金融领域保荐人,其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给予投资者与借贷人相关的提示与指引,从而更加易于帮助其在面临风险及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以金融机构、金融企业、投资公司及从事金融领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如何选择财产组合投资,并对其加以科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努力来提升我国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完善程度,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现有居民、企业所选择的财产投资组合结构存在着较不合理的现状。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主要变现与我国居民及企业不能够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出理性的思维和谨慎的态度对其加以对待,这就导致了我国居民、企业在搭配投资组合时,经常会使用总体风险较高的投资搭配。加之,其对于产品组合的估值、风险评估、收益转化等方面环节的缺失,导致了我国居民及企业经常会由于投资搭配途径不对给其带来较为严重的资产损失、资产流动性下降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中缺乏对金融及衍生产品领域风险的量化,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这就导致看得见、摸不着的风险流入市场,而投资者凭借着靠运气的理念,加入到对上述产品的投资中,就会造成其蒙受财产损失;第二,我国市场开放性程度不断增加,但是对于较多历史遗留问题而言,却并没有加以管制。这就导致了我国市场当中的用户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跟风惯性,当某一种金融及金融衍生品估值、涨幅极大提升时,就会导致大多数的投资者跟风购买,而忽略了对上述财产组合搭配的评估与判断。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我国居民、企业现有所选择的财产组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之外,针对我国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投资与交易管理现状,还存在有居民与企业在投资时缺乏理性的问题。这一缺乏理性主要体现与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上一部分当中所提到的针对风险缺乏理性的认识,过于跟随市场动向调整自身财产组合搭配,或者是选择某一特定的金融衍生产品,而极大的忽略了其背后所产生的风险;第二是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而言,我国大多数居民、企业对其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了解与研究。金融衍生品与传统金融产品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区别,也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这就致使了大多数的投资者盲目的认为其多年从事金融产品投资就具备了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经验。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两种产品之间具有在风险、内容、业务开展形式、投资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为此,依旧保持老观点思考问题,将会使这些投资者在投资过程当中面临较大的困境。

  另外,我国现有企业在从事金融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时,同样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于我国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上述两个方面现状的存在下,就致使了当前我国企业在从事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投资过程当中,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其一方面不能清晰的认识到风险,并保持谨慎、科学、博弈的思想去看待风险,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利用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确立风险的大小、内容等,从而无法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金融衍生产品而言,由于其投资期间长、涉及金额多。为此,在对其进行投资管理时,要严格的注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且需要不断针对风险问题、环境现状等综合考虑,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这就给当前我国从事金融及衍生品投资的企业制造了较大的压力。

  基于上述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当代居民以及企业对现有用于投资财产的分配并不使十分科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财产的组合方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并促使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为此,作者认为我国投资者应当对其现有投资组合进行充分的调整。在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时,首先应当保持其用于投资个人财富的份额,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通常选择投资的个人财富或企业财富在其总可供分配财富当中的比例为百分之四十左右。除了对于投资数额进行科学化的调整之外,我国投资者还应当对其现有的投资搭配组合进行调整。在进行投资时,切忌不要将全部资金用于某一金融产品的投资当中,而是应当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进行投资,从而能够利用不同资本市场的动态变动来很好的规避风险。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高额风险与高利润的趋势下,应当对居民现有投资的财富进行科学化的分配,谨慎对待来源于金融衍生产品领域风险,可以适当利用保利增值的利率产品,将投资者的整体投资风险降低在其可以忍耐的范围之下,从而使其进行投资的战略规划更加稳健。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科学搭配之外,在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时要明确来源于该产品的风险,不要盲目被其高额利润所吸引,而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为此,我国投资者就应当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认清风险来源的渠道,其可能来自于自身操作失误的风险,也可能来源于个人心理的风险等。从根本上认识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可以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而言,其更加需要投资者保持谨慎的思维与灵活的头脑,其不仅受到资本市场、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涉及到实体经济市场中企业减产、企业改革等多个概念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投资者应当从全局的角度来对风险进行把握,以战略的视角来思考其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从而提升他们对待风险作出决策的成功几率。

  另外,我国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主体,其拥有更加充足的资本金用于金融市场衍生产品的运作。并且,居民个人投资也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产能调节分配等方面拥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我国企业就应当建立其自身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一方面需要对获取金融衍生品市场信息变化的源头进行准确的判断,避免被小道消息的传播所误导,另一方面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生产与供应的参与者,应当给予我国投资者一定的警示和指引,从而促使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合理与健康。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市场经济的浪潮极大促进了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上,给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多样化的视角。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及实体经济市场都在朝着与世界相互接轨的方向发展,从而给予了我国金融行业、银行行业巨大的发展契机。诸多新颖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给予了我国金融领域研究巨大的信息。投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已经被广大居民群众及企业广泛的采用,以求得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新兴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给予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给我国大众及企业带来了诱惑,但是不注重风险的财产组合搭配、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管理、不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等均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并且使中国金融市场存在有较多的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居民、企业的财产投资组合管理现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现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1)在可容忍风险程度下,对财产组合结构进行科学化调整;(2)提升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居民、企业的风险意识,使其客观看待风险;(3)加强企业风险危机意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通过上述对策与建议的提出,谨此希望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居民、企业在投资金融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传统金融产品时取得更大的收益。参考文献:

  [1]田剑英.家庭金融理财产品的比较分析[J].浙江统计,2006(01).

  [2]谭春枝.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J].证券市场导报,2005(03).

  伦理学是经济学的源头之一, 但金融学遵循了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成了道德伦理的虚无区。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不相关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构筑了新金融理论, 它变成了一门告诉我们金融“是什么”的科学,而不是告诉我们金融“应该是什么的”科学。只要金融决策者把新金融理论信条作为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指南, 那么这些金融决策者所处的这个世界就“不是一个伦理上善的世界” (博特赖特,2002)。 随着国内外金融领域中一系列丑闻的发生, 人们清楚地看到, 金融伦理道德基础十分脆弱。 从金融丑闻的严重后果及危害性看, 伦理调节成为金融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金融学教学中也应融入金融伦理的内容, 培养具有金融伦理意识的金融从业人员和投资者。

  金融伦理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结合金融伦理高等教育的需要,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伦理的研究内容作以下两方面的回顾:

  1. 金融伦理学的发展及内容。 现代金融伦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伦理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冲突的利益中设定行为规范,而且需要说明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是不合理的。 金融伦理就是在社会金融活动中产生并用以约束和调节人们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伦理规范和相关机制的总和,它既是调节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主体把握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金融伦理学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确金融领域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应该与否的行为规定(徐艳,2007)。 金融伦理学不仅关心从事金融职业的个人伦理问题,而且还关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伦理问题。

  2. 研究金融伦理的必要性。 普林多和普罗德安(2002)认为金融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在金融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 而这些冲突需要以伦理的方式加以解决。博特赖特(2002)认为金融伦理必要性的理由是:(1) 金融市场需要伦理学。在考虑金融市场的公平性时, 还要考虑金融活动的社会影响以及金融决策者平衡各利益团体的责任。(2)金融服务行业需要伦理学。 金融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提供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受托人半岛彩票和人, 他们有责任将自己的利益服从于客户的利益。(3) 机构、公司里的金融人士需要伦理学。 机构或公司里的职员在金融活动中, 都会遇到非常广泛的伦理问题,包括个人的伦理难题, 机构或公司本身也会遇到所有与个人同样的问题。 国内学者战颖(2005)提出了金融伦理对金融市场规制的必要性: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不能为市场自身的有效运作提供必要的秩序条件;在“非市场规制”中,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所主持、操作的正规规制(即法律调控和政策调控),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有效运转的秩序要求, 而当金融伦理的要求一旦由理性转化为多数市场主体的精神观念和自律习惯时, 它实际上就会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无形而巨大的社会力量。

  普林多和普罗德安(2002)提出了伦理规制,伦理规制是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 它能够赋予道德规范一定的他律性效力。 伦理规制的突出特点是它能够给违背伦理规范者带来麻烦、 经济成本和污点惩罚,使没有达到法律惩罚程度的恶也能够被惩治,给遵守道德规范者带来公平感。 法律规制无法替代伦理规制。 法律规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 而伦理规制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保持社会的道德水准。伦理规制的要求通常高于法律规制的要求。伦理规制给违规者带来的惩罚主要是因为被排斥而失去工作或不得不面对被轻蔑的人际环境。 伦理规制的立规者不是立法机构而是工作机构或行会。金融伦理规制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 金融机构内伦理规制和金融行业内伦理规制。 在维护金融界在社区的形象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金融机构参与公共关系活动、支持慈善或其他有价值的事业、在提供传统的产品和劳务时注意对待顾客的方式、提供给市场的产品设计本身反映出对伦理或社会的关怀。

  单玉华认为(2004)法律调节和伦理调节在规范金融活动的作用上相辅相成、各有所长,金融业的发展呼唤金融伦理的法制化, 使法律调节在现代金融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战颖(2005)主张从完善金融职业道德规范、 构建金融信用咨询平台与完善法律法规三个方面初步构建起金融市场的伦理规制体系。徐艳(2007)认为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是否发达、是否有效的标准,固然离不开金融贡献率、融资规模与速度 、金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等财富和技术指标, 但它也同样离不开信誉、信心、善良和正义等伦理状况指数,这也是建立金融伦理秩序的路径和方法。

  根据以上金融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适时融入金融伦理的内容, 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金融伦理道德意识, 有助于他们形成超功利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结合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伦理缺失的现状, 认为目前针对本科生的金融伦理教学内容及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育学生的金融伦理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金融机构及金融从业人员的职责及义务, 为金融界输送符合金融职业道德素养的金融从业人员

  金融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经济信用, 是整个金融伦理的基石。 职业道德说到底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角色义务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在责权利的分配与使用上。所谓“责”即责任感,源于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义务。所谓“权”是指每种职业都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职权,如使用、操作、管理或支配某些社会资源的权利,通过职务报酬获得社会财富的权利。 这些权利是社会公共权利的一部分,体现着社会公共道德,因此要求对权利的使用要得当, 不能乱用职权, 。 所谓“利” 是指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尤其是那些以公众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都是社会利益(或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行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集结点。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半岛彩票,既是职业的责任和权利所在,也是职业内在的道德内容。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应该比其他行业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更高, 金融机构及金融从业人员管理的是他人的资金,承担的是受托人或人责任,金融机构及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增加, 还应着眼于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金融从业人员诚信、守则是金融活动有序、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有一部分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责任感,乱用职权,将利益分配的砝码朝着个人利益或小团体的利益倾斜,而使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成了牺牲品。他们利用职权违规贷款,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客户股票、 保证金或单位资金炒作股票以及贪污、受贿、参与金融诈骗,更有甚者内外勾结抢劫本单位金库等,、 等严重的金融腐败和金融犯罪事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金融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在各类腐败经济损失中高居前位, 金融腐败和金融犯罪会成为影响金融机构公信力的不良因素。

  在金融本科教育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金融专业要求还难以有效对接, 在金融学教学中通过金融伦理教育,及早树立金融伦理道德意识,有利于金融从业人员严格自律,做到诚实守信、克服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避免金融交易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长期持续的教育,金融行业伦理道德风尚就会脱离原来道德水平的制约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上升通道。

  (二)培育学生金融伦理投资意识,为我国金融市场有序高效的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行素质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金融市场的潜在投资者,金融学教育也能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传统的金融投资和伦理投资有所不同。 一般金融教科书中所描绘的标准的金融投资决策只关注金融回报和风险, 无伦理层面的金融投资组合中可能包括有内幕交易的“垃圾股”、涉及到武器制造、、环境污染的“罪恶股”。而伦理投资也即社会责任投资,被界定为应用伦理或社会标准来选择和管理通常由公司的股份(股票)构成的投资证券组合。伦理投资者不仅关心预期金融回报的高低和相关的风险, 而且关心公司本身的状况――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 买卖所在地或公司处理事务的方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社会责任投资, 大多数的社会责任投资者认为, 根据伦理投资原则筛选基金或股票的基本目的仍是提供竞争性收益, 而产生有益的后果只是附带目的。从实践的结果看,那些通过伦理投资标准所投资的公司一般都会经营得很好, 不太可能出现危机和丑闻。另外,社会责任投资还可以通过增加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关于社会问题的沟通与对话, 从而促进公司采取一些社会责任措施, 最终有利于达到改善公司业绩的目的。

  金融投资应该是技术上的理性投资和伦理投资的有机组合, 体现金融业和从业人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金融市场上, 各种投机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 突出表现为内幕交易、 过度投机、市场操纵和证券欺诈等行为,不仅有违金融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隐患。 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 当他们仅以借款人的效率高低和自身对风险和收益的客观评估来选取投资对象, 而不顾及投资所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时, 必将面临伦理道德的挑战和谴责, 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声誉必将受到不良影响,进一步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对学生进行金融伦理投资的教育, 树立社会责任投资的新理念, 使他们认识到金融伦理投资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最有价值的配置和使用, 有利于培育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创造和谐与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那些有融资困难的社会责任公司提供一个快速融资的资本市场。 将来学生无论是作为个人投资者或是机构投资者的人进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具有了金融伦理道德意识和金融伦理投资理念,必将用伦理自律,法律制度等正式规则的维持和执行也离不开具有金融伦理意识的金融交易主体的认同和尊重。 当法律制度等他律约束和伦理自律约束共同发挥作用时, 金融市场的有序和高效运转才能得以保证。

  本科生仍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金融伦理的教学对其形成伦理意识十分必要。 在目前金融本科阶段都没有将金融伦理列为必修课, 有专业师资的学校在课时条件允许下可考虑开设选修课, 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在金融学教学课程中适时加入金融伦理内容, 下面就后一种情况的金融伦理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1. 紧密结合金融专业课程内容, 评点传统金融理论中伦理缺失可能造成的影响。 例如,MM理论(即不相关理论)认为,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公司价值取决于投资组合,而与资本结构和股息政策不相关。该理论的实践意义为接受MM理论的投资者应该专心于自己的投资组合的总体特点, 而忽略各个公司的事情。 此时向学生介绍这种缺乏伦理考虑的金融投资理念与金融伦理投资理念的区别, 并可联系实际介绍伦理缺失对金融投资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2. 联系经典案例,牢固树立金融伦理道德观念。例如,在讲金融市场部分时,联系上市公司与证券公司的欺诈案、基金公司经理人“老鼠仓”等案例,教育学生在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要诚信守则。 在讲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分时, 分析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委托―关系, 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出现的金融案件, 分析人的道德风险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银行信用文化的理念,为其金融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作铺垫。

  3. 课后阅读与思考, 评点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结合课堂上涉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课后阅读, 联系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现状, 评点由于金融伦理缺失所造成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让学生思考如何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和投资者的金融伦理素质方面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2]博特赖特(美). 金融伦理学[M]. 静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战颖. 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冲突与伦理规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安德里斯・R. 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英). 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M]. 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我们认为环境金融创新将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模式、金融市场、金融交易制度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创新活动,如“碳金融”创新交易实践就包括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合作等多领域的创新。此外,除了在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领域里进行环境金融创新以外,还可以运用包括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中小环境科技企业融资、环境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以及环境基金、风险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集团债券等环境金融创新形式。[10][14][15]另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会导致一项企业或项目因为忽视环境、资源和生态因素而遭受谴责、处罚、成本增长甚至失败,如小火电、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被关停,这一过程会给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带来风险。因此,在一般传统融资项目中,金融机构也需要针对环境需求、环境影响和环境监管的变化进行项目评估和业务操作层次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环境金融声誉理论模型Tadelis(1999)的研究指出,声誉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其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并付出艰辛努力,是具有价值的企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类型。DunbarandSchualbacb(2001)的研究认为,声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声誉源于客户、供应商、投资人和政府等各利益关联者对企业的综合评价,一般来讲,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收益状况、诚信状况对企业声誉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环境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因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形成其声誉的重要影响因素。Fombrun(1990)的研究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构成对其声誉形成的重要影响。BrownandDacin(1997)的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影响企业声誉,并因此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服务的认同与选择。SenandBhat-tacharya(2001)、MohrandWebb(2005)等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影响企业声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市场选择行为及价格定位。[16]与一般企业比较,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对于从事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利用一切机会树立客户信心和政府监管信任,除了保持经验安全、防范风险意外,随着人们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要求的提高,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树立品牌形象、积累良好声誉的重要方面。金融机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属于金融机构的重要社会责任,金融机构的环境意识与行为除了影响其金融创新市场选择之外,一项重要的影响是其企业品牌声誉,并潜在地影响其市场地位、产品定价和长期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中,“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制定了基本原则。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必然能够树立负责任企业的形象,从而提升企业声誉,取得消费者市场选择和政府监管的充分信任,提高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间接为企业创造收益积累基础条件。因此,金融机构的环境金融业务一方面需要从市场角度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应从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角度形成环境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政府的公共环境金融理论模型政府公共支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税收等行政渠道,但税收等形式的政府财政收入受到税法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各个区域政府年度财政收入是有限的,在需要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金融渠道筹集资金,以获得政府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配置,我们可以将政府这种通过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并用于公共支出的方式称为公共金融。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属于公共品的范畴,需要通过政府财政形式的公共支出来保障供给。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完全需要由政府负责提供的环境公共品,也可以通过金融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以政府和金融的共同力量结合使环境产品与服务获得更充足的供给,在时间与空间上提高资源在环境领域里的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向公众或商业银行发行环境治理债券等金融形式筹集资金以保障环境投入,我们将这种由政府以金融方式进行的环境投入称为公共环境金融。我们认为政府尤其是区域政府可以运用公共环境金融并按照各区域的环境需求进行投入,通过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吸引各方面投资并使本区域各项要素增值,增强区域的要素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偿还环境金融融资资金。[18]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区域性视角,我们下面的实证分析将基于以下假设:假设1: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关联性,即区域金融发展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负面或积极的影响。这一假设暗示,如果在区域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没有环境因素的关注,则会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通过金融视角和金融环节关注环境、制约环境损害行为、激励环境改善,则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关注环境问题,有利于环境事业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假设2:区域环境金融投资能够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即通过金融方式筹集资金对环境领域的投资能够对改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传统理论认为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责任,财政投入是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资金来源,尽管已经存在金融来源的环境资金投入,但是环境金融投资对环境改善的作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规模和方式的制约。因此,这一假设事实上暗示如果环境金融尚未对环境质量改善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使环境事业能够更多地利用金融这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充足的资源配置。假设3:环境金融具有区域性特征,即处于不同经济区的省、区、市环境金融规模与形式存在区域差异性。环境金融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市场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相关,中国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环境金融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应存在差异性。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报以及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统计年报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的统计主要包括气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等指标,我们认为其中空气污染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涉及范围最广,是最具综 合性的环境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指标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来源既包括工业源又包括生活源,主要由广泛使用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燃烧产生,而且是国家统计局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指标,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因此,我们选取“二氧化氮含量”指标表示各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需要说明的是,“二氧化氮含量”指标表明的是环境受污染的状况,因而其为负向指标,即该指标越低表明环境状况越优,反之亦然。“人均区域金融业产值”综合反映了各类金融产业、各类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较能综合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因此我们选择这一指标作为代表区域金融的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包括内地29个省、区、市(由于数据缺少而没有包括青海、2省、区,以下相同)的相关数据,未加特别说明的数据时间均为2007年度。我们建立如下式(1)的计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F代表以“人均区域金融业产值”表示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从实证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5%水平上对区域环境质量水平有较为显着的解释作用,对于我们的基本假设1,实证检验结果首先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有着较为显着的关联性;其次,我们发现解释变量“区域金融业产值”指标的回归系数为正值,由于环境质量指标“二氧化氮含量”为负向指标,因此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尚未将环境问题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的金融活动没有重视环境因素,金融机构尚未在其业务活动中将环境作为关注目标,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无论通过自身的直接作用或是通过其融资业务的间接作用都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检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目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提示我们可以从金融角度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金融的区域环境质量效应实证分析中国目前各区域针对环境治理的各项投资来源中,来源于金融方面的投资是否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显着性贡献是我们关注金融影响环境问题的又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区域环境金融投资状况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将以区域环境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作为解释变量。我们仍然采用空气“二氧化氮含量”表示区域环境质量;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区域2006年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数据,以“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形式的环境投资,各投资来源指标均采用各区域的人均数据,“银行贷款”即环境金融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采用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指标为2007年度数据,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指标为2006年度数据。我们认为,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相应的影响存在1年的时滞是合理的。我们建立如下式(2)的计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Fj(j=1,2,3,4)分别代表“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形式的环境投资,F4即为我们要检验的环境金融投资。数据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所显示的实证检验结果中,我们发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4项指标中,“排污费补助”和“政府其他补助”两项来源于政府公共支出的项目,分别在10%和5%水平上对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解释作用,而“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来源的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作用均不显着。表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环境金融尚未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显着性贡献。同时,由于我们所采用的表示环境质量水平的指标空气“二氧化氮含量”为负向指标,而政府投入中发挥最显着作用的“政府其他补助”对环境污染程度指标的影响为正,说明各区域政府的环境投资仍为被动模式,是迫于环境压力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公共环境影响行为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这一检验结果也暗示中国各区域未来需要向统一环境投资规划、环境风险防范、预先环境投入、优化环境质量主导的环境投资主动模式转变,以提高环境投资及环境影响行为的效率,降低环境投资和环境影响行为的成本。环境金融的区域效应实证分析尽管我们的上述实证检验显示中国各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尚未对各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仍然关心各区域间环境金融投资水平是否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即发达区域是否已经先于欠发达区域开始重视环境金融的投入,从而检验我们基于基本理论分析对于环境金融区域性特征的认识和假设。实证分析将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表明各经济区域性特征的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以上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中的“银行贷款”指标各区域人均额表示;区域虚拟变量则包括表示东部、中西部区域的虚拟变量等反映区域性特征的相应指标设定。我们采用虚拟变量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经济区域特征,将青海、外的中国内地29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中西部2个区域①,分别以RGi(i=1,2)表示东部和中西部虚拟变量,则有:(式略)依据前述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设,我们建立环境金融区域效应分析的计量模型以对理论分析、模型和基本假设进行检验。我们基于年度时点水平建立基本计量分析模型如下式:(式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的东部效应和中西部效应均达到10%的显着性水平;东部经济区域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中西部经济区域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东部区域的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普遍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尽管实证分析第二部分的检验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区域环境金融尚不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环境金融区域效应的实证检验仍然表明环境金融具有显着的东部、中西部区域效应,即东部省市区域的人均环境金融投资额普遍显着性高于中西部省、区、市。一方面,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仍属以制造业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也带来了对环境治理投资的相应需求;另一方面,东部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领先发展已开始更多地运用金融方式增加对环境的投资,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中国当前阶段环境金融总体未对环境质量改善发挥显着性作用。根据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可以通过环境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环境金融声誉、政府公共环境金融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对区域环境建设和区域环境改善产生影响。首先,对于能够私人化的环境需求,可以进行环境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使企业、个人的环境需求以一般商业金融方式得到满足,并形成正常的商业金融循环模式,类似实践中《京都议定书》配额项下的碳金融交易形式等在形成环保新机制的同时也在促进金融创新和开辟金融业务新领域。其次,对于正常的融资活动,基于市场声誉的考虑,尤其是在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其环境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意识,遵循国际间已经达成一致的环境保护共识,形成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对金融机构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强制性规范,对金融机构的环境影响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公共监管以及激励。再次,对于政府财政所承担的公共环境供给,可以通过政策性环境建设金融或商业性环境建设金融补充政府财政在环境投入方面的资金不足,也可以采用发行环境建设公债等融资方式,利用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未来公共收益偿还融资

  行为金融学涵盖的学科众多,同时综合了多种理论知识,包括人为的影响因素中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经济相关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还有一些其他的基础学科决策学等。行为金融学和以往的金融学相比较,传统的金融学考虑的情况较为单一,分析解决问题的层面也较窄。行为金融学通过分析多种情况,同时注意到各个因素的多个层面,从而得出更为具体的、详尽的理论假设,并且加以建立成相应的模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想要充分的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的。

  1.1人类的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基础出发,承认了人心理的感性因素,从而得出,并非所有情况下人们的决断都是呈理性趋势的。这一点在传统的金融学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传统金融学的各个知识点,就是在人们都是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知识构架的。行为金融学对于投资决策的过程,将人们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和意志,这三个过程。从人的决策心理过程,都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偏差情况的产生,这就是投资人的心理因素差异,每个阶段的差异,就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群体发展差异。这种群体的差异和每个阶段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最终的就导致决策的差异性结果。当投资决策结果改变时,此时资产的定价就出现了偏差。因此,从投资人的决策的理性化程度,就可以看到资产定价所呈现出来的资产价值,与当前真实的资产价值,是有偏差的,这也是行为金融学所要陈述的一个要点。

  1.2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从市场的有效性出发,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它认为市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市场存在着假设上的缺陷,市场上的价格在实际情况中,受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其他相关的因素制约,不能够真实的体现当前的价值,因此价格操纵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其次市场存在检验缺陷,有效性的检验是需要从预期收益模型相关的模型,从而估计收益,预期和实际相符的情况下,市场才是有效的体现。同时预期收益模式的基础是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是无法得到预期的。最后,从套利的有限性看,当前套利的行为在股票中是很难找到适合卖空机制的替代品的,而且也法律也限定了此行为,行为金融学从投资市场的噪音和成本代价角度出发,从而确定了套利行为发生的成本代价性。

  2.1行为金融学的预期理论。行为金融学用价值函数取代效用函数,进行经济的预期行为估计,价值函数的特点体现在:首先价值函数的自变量不同以往,是从投资者自我做出的各资产的损半岛彩票益来进行的。根据资产的损益情况出发,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依据投资者个人心理价位确定的,而不是从现有资产组合出发的。其次价值函数的表现是S型曲线,其中盈利部分就用凹进表示,亏损用凸起表示。这个形式和投资者相应风险偏好有关,当投资者在盈利情况时,会有风险规避的情况发生,抛售出一部分股票取得利润,而风险偏好型则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持有股票,这也是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定的。同时投资者价值曲线,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情况。投资者往往会受心情的影响,从而对亏损和盈余的敏感性进行后续的预期。

  2.2行为金融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对资产依照层次,划分成为金字塔的形状,每层都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报酬得出。金字塔由高到低,分别是风险和收益的由高到低,但是资本的保全性在高层是较弱的。而传统的金融学中,仅仅根据马柯维兹均方差组合进行资产组合,资产组合从整体角度,根据不同的证券协方差而进行处理,两种方法在理论上市不同的,当前流行的在险价值组合与行为金融学原理更为接近。

  2.3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行为金融学研究者,提出与传统金融学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MP)。他们认为应该从投资者的行为出发,针对资产的定价进行考虑,是非常重要的。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从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二者结合出发,从而得出二者相结合的情况,这种资产定价模型更加客观,同时考虑了理性和错误认识的情况。

  3.1异常现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可以解释出开放式基金,但是却用高比例赎回的情况金融理财。这是仅仅用行为金融学才能得出恰当的缘由展示的现象,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对盈余和亏损的敏感性出发,从而得出投资者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是,就会有卖出股票的意愿,但是当资产运营处于亏损状态时,边际效用处于不断降低的情况,甚至出现负效用的情况发生,但是投资者对于股票,反而更愿意持有。这种情况被称为“前景理论”和“处置效应”。

  3.2投资决策的指导。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从投资决策角度出发,让投资者排除不理性因素,从而得到做出正确指导的投资行为。例如当股票市场上涨价时,有些投资者容易盲目追涨,从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够使得投资操作的进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减少因为非理而带来的损失。行为金融学中,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基础,能够从人本身的认知和情感偏好的角度出发,从而对经济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

  1.行为金融学是不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发现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所以行为金融学比传统金融学更加贴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但是这并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否定,传统金融学是先从规范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市场,然后再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验证金融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所以说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理论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不能说成是对传统金融学的否定。

  2.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启示。每个新学科的发展历程,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同样行为金融学最初也遭受了传统金融学截的嘲讽。传统金融学从经济学的规律角度出发,认为行为金融学过分关注到人的行为学和心理学,从而使得学科分析有所混淆。这就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结合考虑的角度全面而广泛,这样正符合金融学发展的道路,从实践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原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给予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体现。从证券市场出发,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能够融入实际证券市场,首先从当前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出,发展战略的实际应用出发,我国证券市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并且要审时度势,对于发展计划进行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展。其次,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来进行研究,应该针对证券市场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的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得研究有效,并且深入实际。

  总之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探讨,又结合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相关分析区别,分别从前提假设、理论模型和相关分析条件等方面出发,从而得出行为金融学的正确认识。又从实际的市场状况与实际行为金融学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得行为金融学理论更有深入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与我国的证券市场结合的更为紧密。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半岛彩票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