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体育新闻

半岛彩票深度丨2022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逻辑金融投资

2023-07-1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2年末,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底层资产市场持续震荡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出现萎缩。不过,伴随行业深刻变革,投资者的真实风险偏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促使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拓展和丰富营销渠道,加强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并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迎来复苏的确定性较强,投资者情绪有望得到提振。由于前期赎回的资金大多以表内存款等方式暂时性避险,因此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和资本市场回暖,居民收入预期与风险偏好有望稳步回升,前期因市场阶段性大幅调整、客户应激性赎回等因素流失的资金或将逐步回流市场。

  本报告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将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运行情况出发,基于政策跟踪、行业数据和热点透视等内容分别介绍各个子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从宏观经济、资金端、资产端和机构端对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逻辑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沿用第二部分的逻辑分析框架,对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本章将从宏观经济、资金端、资产端和机构端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逻辑进行阐述。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是财富管理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端的申赎和资产端的配置则直接影响着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变化,而机构端从渠道服务和产品供给两个维度承担着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桥梁”作用。

  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我国GDP实际增速为3.0%,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4.8%、0.4%、3.9%和2.9%,较全年5.5%的增长目标仍有一定距离。其中,四季度GDP总量与三季度持平,同比增速则较三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受本土疫情反复冲击影响,尤其是二季度和四季度的两轮疫情形势严峻,较前两年的各轮疫情,感染人数更多,影响城市的范围和经济体量更大,使得供应链受阻、线下消费受限,经济面临较大的内部冲击。除了内部需求不足,海外通胀高企带来的需求转弱,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部压力。

  此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和和采购经理指数(PMI)也分别在二季度和四季度创出了阶段性低点,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在疫情冲击下承受压力。截至2022年12月末,工业增加值相比去年同期仅微增1.3%,前值2.2%,环比小幅回落;而采购经理指数(PMI)则继续下行至47.00%,其中生产端和新订单PMI分别下行至44.60%和43.9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表现好于PMI指引,统计学原因可能是PMI主要统计每月前20天的情况,12月中旬刚好是疫情冲击最深的时期[12]。

  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1%,其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为11.5%和9.1%,明显高于GDP增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随着年末疫情防控政策出现拐点,经济社会发展正迎来实质性改善。2022年12月以来,工程项目中标量、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等高频数据均出现复苏,这表明投资正在加速回暖。与生产端数据对比,需求端数据表现明显更好,这可能与近期的宏观政策加码、疫情冲击和春节季节效应相关。

  从房地产业投资来看,2022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0%,其中12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为-12.7%,较前一月跌幅收窄,但增速仍然偏低。随着房地产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虽然12月的房地产投资出现了边际改善,但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拖累项。

  2022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疫情冲击下持续承压,全年表现较为低迷。2022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限额以上社零总额同比下降1.3%,较11月跌幅分别大幅收窄4.1和4.5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12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4.1%,跌幅较前一月继续扩大5.7个百分点,线下餐饮消费仍然疲软;然而,商品零售同比仅微降0.1%,跌幅较11月大幅收窄5.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边际修复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商品消费。

  分具体行业来看,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是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相关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8%、10.5%和5.5%,这主要是疫情高峰前期的囤货需求高增;汽车销售增速也回升至4.6%的正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年末购置税优惠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到期,消费者提前购车。但是除此之外,其他消费升级型商品、餐饮消费等,仍受疫情影响边际走弱。

  202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着“以我为主”的节奏。目前来看,宏观流动性宽松态势并未改变,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上明确表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总量不弱,结构更强”的态势。

  从短期利率来看,DR007和R007在8月初触及疫情发生以来的低位,此后开始震荡反弹。截至2023年1月,DR007和R007已基本与2022年初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债券市场的波动加剧以及年末资金流向的季节效应,DR007和R007的波动性自2022年11月以来有所加剧。

  从长期利率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0日,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较年初下行了9BP、4BP和上行了2BP、6BP。进入四季度以来,10Y-1Y国债利差较三季度明显收窄,受债券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年末资金流向季节效应的影响较大。

  2022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2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支出进度达到全年预算的85.1%。其中,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较快的领域有,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债务付息、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和教育支出的累计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3%、7.4%、7.1、6%、6%和5.9%。时序进度层面来看,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和交通运输支出较快,分别达到了预算目标的93.26%、88.32%和86.30%,均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节能环保和科学技术支出进度较慢,仅达到预算目标的74.1%和75.4%。

  总体来看,2022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与2020年较为相似,一方面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实施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卫生健康支出较为积极,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三保,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社会保障相关支出进度显著领先其他领域,稳增长诉求下交通运输等方面支出也表现积极。此外,地方财政支出也在协同发力,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在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后,理财产品按资产变现净值进行核算,因此股市和债市的涨跌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上。2022年11月中旬以来,资金市场利率快速走高,以最小持有期类型产品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在11月14日-18日迎来赎回高峰。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增加和降准信息公布,资金市场利率和理财净值逐步修复,理财赎回压力阶段性趋稳。随后,11月末债市调整力度加大叠加赎回压力形成了负向反馈冲击,理财产品于12月再次遭遇较强赎回压力,且客户具有长尾特征,赎回压力在12月中旬过后有所缓和。截至目前,理财产品“赎回潮”已接近尾声。据测算,11月和12月理财净赎回规模或超2万亿,赎回压力带来的理财AUM净流失在10%以内,低风险偏好客户逐步退出。净值的持续修复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条件,随着金融市场逐渐企稳,预计春节过后有望看到理财规模反弹回升。

  事实上,理财产品在2022年3月也经历过破净潮。虽然这两次理财产品赎回现象皆是因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净值回撤、破净引发的负债端赎回,但是触发下跌的资产类别不同,两次破净潮分别主要受到了股市和债市大幅波动的影响,因此也就表现为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破净占比的差异。

  经历了2022年的两轮“赎回潮”后,行业对于产品负债端的稳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净值化运作态势下,理财负债端稳定性可能远不及此前预期,后续需要拉长负债真实久期;同时,理财投资端需要更好地做好久期选择与流动性管理;此外,围绕最小持有期产品、定开产品等不同产品线负债特征,资产配置的分化也将会更加鲜明。

  理财赎回事件虽然表现为理财净值回撤下的投资者应激反应,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意义在于此类事件将推动银行资管体系的完善。未来随着更多“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投资者的真实风险偏好将回归,可能会促使未来产品线上做出更清晰划分。随着市场环境及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不排除银行理财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边际变化,如净值波动加大阶段,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关注度提升;开放式产品线内部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等。

  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 2006-2020年间,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由18.1万人增至262万人,年复半岛彩票合增速达到21%;与此同时,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由25.6万亿元增至241万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17.4%。对比来看,我国同时期名义GDP的年复合增速仅为11.5%,居民财富相对于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全球对比来看,根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中国社会总财富达到74.88万亿美元,近20年来的复合增速达到14%,在1999-2020年间领跑全球;2020年中国成人人均财富为67771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是1999-2020年间12.54%的复合增速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的4.71%、5.14%、1.39%。

  据中金公司测算[13],2030年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规模或达到486万亿的规模,2021-2030年间复合增速为9%。参考国际经验,财富积累是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将持续提升居民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从家庭资产结构来看,居民部门过去以房地产、存款和银行理财作为主要配置方向,在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和居民理财意识觉醒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家庭资产结构调整、增配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因此对金融投资专业性的需求给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标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在2015年后有了明显提升,目前高于德国和法国、与英国的水平接近;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家庭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仍有较大差距,甚至低于与我国文化背景更为接近的日本。结合麦肯锡的研究报告[14],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仍有提升空间,财富管理市场将是居民配置金融资产的重要媒介。

  从家庭债务情况来看,我国家庭债务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但近年来有持续提升的趋势。这将给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影响:(1)我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质量较好,流动性较高,因此有能力也有需求对家庭资产制定长期配置计划;(2)债务管理也是财富管理的重要方面,不断提升的家庭债务占比也将带来新的财富管理需求。

  2022年以来,债券市场虽然也经历过回调,但在前三季度基本保持震荡攀升的走势。特别是在此前经济发展环境严峻复杂之际,固收类资产还一度在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下获得较高的青睐。然而,从债券市场近些年的表现来看,在利率上行和下行平均幅度接近的情况下,利率上行阶段(对应指数表现下跌阶段)债市波动率均值要明显高于利率下行阶段[15]。11月中旬以来,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国内经济前景改善以及债市去杠杆三重因素的影响下,资金市场利率出现上行,债券市场在赎回抛压的影响下出现大幅下跌[16]。

  首先,进入2022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与欧美国家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欧美国家利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考虑到国内经济低迷,我国主动降低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复苏。然而,由于国内外利率的反向运动令海外与国内的利差扩大,因此人民币也承受着一定的贬值压力。2022年10月,央行反常地持续调升了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表明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已经引起了央行的担忧;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内的降低空间不复存在。因此,投资者对利率水平上行有着较为强烈的预期,这是引发债市波动的第一重原因。

  其次,无论是汇率走势,还是货币政策走向,都最终受经济运行状态影响,所以经济前景是引发债市波动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仍然低迷,但向好的趋势正在显现;同时,比经济数据短期走势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宏观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当投资者预期经济趋势发生改变时,与经济趋势高度相关的债券收益率自然会有较动。

  此外,导致债券收益率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是银行间市场的去杠杆政策。在债券市场中,短期资金拆借主要通过债券回购的方式来进行。债券投资者可以将其手中的债券通过回购的方式质押出去,从而借入资金;利用借入的资金买入债券后,可以将新购入的债券再通过回购质押出去,借入更多资金。这个过程可以进行多个循环,从而建立起很高的杠杆率。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杠杆率已经接近2016年上半年的高位,于是投资者预期央行将通过提升短期利率的方式以推进债市去杠杆,从而引发债券收益率和市场波动。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我国A股市场整体较2021年末有所回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年度分别下跌15.13%、25.85%和29.37%。然而,随着12月美国CPI数据环比两年多以来首次录得负值,通胀有所缓解且可能已过高点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在此背景下全球市场流动性环境呈现边际好转的迹象。

  与此同时,国内压制经济的因素正在逐步缓解,近期经济基本面修复预期较快。首先,在疫情政策优化下,近期国内疫情呈现逐步过峰态势,市场预期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其次,2022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工作会议等持续强调稳增长、扩内需、稳地产,相关政策近期持续落地;此外,2022年国内通胀率仅1.8%,相比主要海外经济体具备政策空间[17]。

  部分产业政策的边际变化也影响着市场的风险偏好,海外投资者较为关注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平台经济等产业的表态,以及近期部分产业领域的边际变化,如海外游戏版号恢复发放等。此外,地产板块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步发力,对于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也有着关键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外资做多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近期出现了持续且较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全球主要股指对比来看,2022年四季度,全球股市呈现典型的V型走势,反弹起始时间均在10月中旬前后。欧洲主要指数及中国香港股市的季度涨幅超过10%;A股主要指数涨幅均在2%左右;俄罗斯RTS下跌了11.26%,在所有股指中表现最弱。

  随着疫情防控优化举措密集出台、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年底重要会议政策定调积极、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等内外积极因素的释放,11月以来A股市场企稳反弹;12月中下旬国内疫情扩散的影响下,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市场由单边上升转为震荡盘整。从风格板块来看,代表大盘蓝筹的沪深300略涨1.8%,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分别上涨2.5%、2.2%,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为-0.6%。

  2022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整体规模有所下降,资产总值由三季度的28.6万亿元下降至28万亿元,但股票资产规模从三季度的5.8万亿元上升至6.2万亿元,占资产总值比重由20.5%上升至22.7%,其中持有A股市值规模由三季度的5.3万亿元上升至5.5万亿元,债券资产占比收缩至50.8%。

  此外,在本轮股市上涨中,大盘蓝筹股的收益表现整体好于中小盘股。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000402)论坛上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此观点对引导市场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整体估值较低,易会满主席认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提升估值必须“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的内在价值。此番讲话之后,国有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明显回升,估值普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公募REITs是指依法向社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并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项目为底层配置资产,由基金管理人等主动管理运营投资项目,并将产生的绝大部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REITs是一种不同于股票、债券、现金的大类资产;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来看,公募REITs拓宽了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方的权益融资渠道,提升了直接融资比重,增强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目前半岛彩票,我国金融市场上已有25只REITs结束募集,按照底层分类,有4只保租房、2只环保、7只高速公路、9只产业园区和3只仓储物流类REITs。其中,2022年共新增13只公募REITs项目,下半年审核明显提速,7月以来共上市12只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为存量经济时代,以及低利率环境等都为REITs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公募REITs也被赋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基建高质量发展、降低杠杆率等宏观积极意义。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2年四季度以来,公募REITs市场价格有所回调,其中,保租房、环保、高速公路、产业园和仓储物流类REITs的平均跌幅分别为-17.66%、-9.68%、-3.91%、-8.43%和-9.80%,主要原因系前期涨幅较大、偏离估值较多和投资人兑现收益等。从三季报来看,由于疫情反复、流动性收紧的影响,产业园和高速公路类REITs遭受的业绩冲击较大。不过,随着11月以来疫情管控逐渐放开、交通出行持续修复,高速公路类REITs走势边际好转,近期价格小幅回升。此外,保租房类REITs自上市首日大涨后,估值持续消化,主要系部分投资人上市后及时兑现收益,且保租房受政策影响大、租金增长率受限,当前出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增长空间存在一定限度。

  2022年1-12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累计同比下降24%和27%,其中单12月同比下降32%和28%,增速环比提升2%和5%。在一系列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后,12月房地产销售数据边际改善,但仍较为疲软。从房屋新开工面积来看,2022年1-12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39%,其中单12月同比下降44%,增速环比提升7%;从拿地数据来看,12月100个大中城市住宅类土地成交建面单月同比增长18%,增速环比提升11%,边际改善明显。

  从房屋竣工面积来看,2022年1-12月,房地产竣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15%,其中单12月同比下降7%,增速环比提升14%。竣工面积单月增速回升,可见此前“保交房”资金支持政策以及房企再融资放开政策等逐步助力房企改善资金状况,使其“保交付”能力改善。若后续资金支持政策能持续落地,房地产竣工端或将迎来修复。

  此外,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来看,2022年1-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累计同比下降26%,其中单12月同比下降29%,增速环比提升7%。结构方面,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12月环比提升25%、4%、-1%和12%。

  投资者对于财富管理渠道的选择既受到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画像和偏好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私行客群的财富占比为31%,但人数占比仅为0.05%;大众富裕人群的财富占比为50%,人数占比为1.21%;普通客群的财富占比为19%,但人数占比却高达98.74%。整体而言,投资者对于财富管理渠道的选择逐渐多元化,尤其是对于基金投资者和大众富裕阶层人群,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差不大;而高净值人群则更加信任银行渠道,其中私人银行份额最大并逐年提升。

  从渠道结构来看,银行以存款、非保本理财、公募、私募保险信托券商资管、债券及贵金属等为主要代销产品,是产品销售资质最全的渠道,其2021年客户资产规模约为140万亿元,渠道占比达到61%;券商以股票、债券、公募、私募、信托、券商资管等为主要代销产品,其2021年客户资产规模约为35万亿元,渠道占比为15%;互联网及第三方渠道以公募基金的代销为主,也销售包括保险、私募及少量的信托与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其2021年客户资产规模约为10万亿元,渠道占比为5%[18]。

  在财富管理机构的渠道建设方面,目前呈现出直销和代销“两手抓”的发展格局。从直销方面来看,直销渠道对于不同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性有所差别。以银行理财为例金融投资,由于大型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的母行销售实力非常强,因此仅依靠母行代销就可以保证一定的销量;但对于股份行或城商行的子公司来说,母行销售实力不如国有行,因此努力提升其他渠道销量显得更为迫切。然而,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的直销渠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成立不久的理财子公司、券商资管和保险资管等。

  从代销方面来看,银行仍然是资管产品最主要的代销渠道。目前,资管产品在销售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线上化和渠道下沉趋势。在线上化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布局的先天制约,能够让资管产品触及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对于部分成立时间较短的财富管理机构,由于自身财富管理APP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寻求与民营银行、直销银行及其他互联网第三方销售渠道的代销合作成为了重要选择;在渠道下沉方面,由于此前财富管理机构的销售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面对县域及农村地区财富管理市场的迅速崛起,与服务农村市场的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寻求合作代销,成为众多财富管理机构扩展销售渠道的首选。

  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内,我国财富管理市场具有“卖方市场”的特征,即财富管理机构凭借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输出资管产品,坐拥大量客户流量的渠道方拥有较大议价权,部分投顾机构通过理财经理向投资者输出产品推介信息,个人投资者基于自身判断开展产品购买决策。在投资者需求日益变化的今天,该业务模式已出现明显短板,即投顾机构和投资者利益不一致。在卖方销售主导的业务模式下,投顾机构倾向于挑选代销费率较高的产品,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导向也以销售额为主,倾向于引导投资者购买代销费率更高的产品,而非帮助投资者获取长期收益。

  2022年,财富管理市场经历了两轮较大规模的资管产品“破净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资管产品净值阶段性大幅下滑可以理解为一次重要的市场“压力测试”。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以及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周期性特征,产品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以卖方销售为主的业务模式有着内生痛点,这决定了卖方销售只能是财富管理业务的中间形态,必然会被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所替代。展望未来,财富管理机构由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是必然趋势。在买方投顾模式下,投顾机构在挑选代销产品时不再由销售额和费率驱动,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挖掘合适的产品,并通过常态化的服务运营给予客户购买产品之上的体验,同时根据客户反馈持续对服务内容进行优化,逐步建立起客户信任和客户黏性。因此,财富管理业务只有回归服务客户的本源,从卖出产品向留住客户转型,才能提升客户体验半岛彩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FOF类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具有大类资产配置的便利性,拥有丰富的资产配置领域和策略类型,能够较好地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从市场表现来看,2018年2月至今,FOF基金指数的累计收益为31.77%,明显跑赢沪深300指数的2.55%和中证全债指数的27.73%,且FOF基金指数的整体波动性也较小,获得了投资者和财富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

  究其原因,FOF类产品具有大类资产配置的便利性。由于底层资产配置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拥有丰富的资产配置领域和策略类型,因此能够较好地分散投资风险。在今年的市场大幅波动中,FOF类产品表现出了较高的配置价值。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寻找高收益、低波动的产品成为摆在稳健投资者面前的难题,而FOF类产品表现出的低波动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有望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焦点。

  养老金第三支柱主要为居民个人自愿购买的、由商业机构提供的养老金,目前主要包括养老理财、养老目标基金、个人税延型养老保半岛彩票险和专属养老保险等产品。截至2022年,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资管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700亿元,但相较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现存规模仍显得微不足道。从第三支柱市场份额来看,养老FOF基金、养老理财和专属养老保险占比分别为64.8%、33.9%和1.3%。

  其中,养老理财试点于2021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产品数量在2022年有所扩容。从产品特点上看,养老理财具备普惠性、长期性、稳健性等特点,相较普通银行理财产品,养老理财产品费率更低、期限更长。在资产配置上,养老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部分为混合类。此外,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建立了全面的风险保障机制,设置了平滑基金、减值准备、风险准备金等措施,以平滑产品收益波动,增强产品风险抵御能力。

  养老基金则主要以FOF类产品为主,投资策略主要包括目标日期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基金,应当随着所设定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而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基金,应当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资产、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基金组合风险。目前大多数养老目标基金以R3(中风险)为主,少数为中高风险。在业绩比较方面,均采取指数挂钩型业绩比较基准。

  其他类型的第三支柱养老产品还包括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等,但目前的市场规模还非常小。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将快速提升,随着社会储蓄继续增加、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均收入提升,可能为个人养老金提供更多资金。此外,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正在经历由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切换的“拐点”,这也有助于推动养老金的积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半岛彩票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突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ESG投资快速兴起,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绿色发展领域。当前,践行ESG理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国外ESG资管产品规模在过去10年间快速增长,国内的ESG投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ESG理念蓬勃发展的同半岛彩票时,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部分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过分强调ESG会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上升至“阴谋论”的层面。

  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问题。企业在为了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而进行整改的过程中,的确会因为增加设备、人力而导致投入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盈利和地区经济发展。然而,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脱离社会进步而单方面谈经济发展。例如,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在此前对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对部分污染较高的行业进行强制停产限产,而那些经过整改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公司则可以正常生产经营,利润得到保障的同时,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缓解[19]。因此,企业在落实整改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并非只收获负面影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和绿色发展背景下,国内包括商业银行、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将ESG理念贯穿到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中,环境保护、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正在成为ESG投资的核心领域。以银行理财为例,ESG产品发行数量逐年增长,2019-2022年,银行ESG主题理财产品年度发行量由13款增长至138款。从产品类型来看,各机构的存续ESG理财产品多以固收类产品为主,风险等级则多以二级中低风险产品为主。

  [11]注:历史数据与前期报告差异系后期补充产品数据所致,以最新日期报告为准。

  [12]张静静, 张秋雨, 赵宏鹤. 经济数据的几个意料之外和启示——12月经济数据点评[R].招商证券600999), 2023.

  [13]张帅帅, 李昭等. 渠道篇:客户需求驱动财富管理模式转型[R]. 中金公司, 2022.

  [15]陈健恒, 东旭等. 债市新特征背后是波段交易需求的上升[R]. 中金公司, 2023.

  [18]张帅帅, 李昭等. 渠道篇:客户需求驱动财富管理模式转型[R]. 中金公司, 2022.

  [19]每日经济新闻.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回应ESG六大质疑[EB/OL].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